摘要:[目的]探討論證中醫(yī)之脾與腎何者為“至陰”之臟。[方法]從理論角度出發(fā),結合臨床實踐,對脾與腎的生理特性、生理位置、臟腑陰陽、五行屬性及臨床特點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脾為水液運化之樞紐,水谷運化之使,與至陰之水關系密切;居五臟正中,極陰寒之處;因自身的至陰之性,對應陽明燥腑;五行屬土,具有穩(wěn)定敦厚的特性;臨床亦多見“寒濕困脾”“脾陽虛”等證,少見脾陰虛證。而腎主水液之所出,瀉多而藏少,腎主水強調腎陽的溫煦氣化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結論]《內經》之“脾為陰中之至陰”是言脾具有“極陰之性”,腎當為少陰之臟,內蘊“少火”,陰中有陽,因此腎之陰不及脾之陰,脾乃“至陰之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論著、基礎研究、國醫(yī)傳承、浙派中醫(yī)、臨床研究、中藥研究、啟事、教學管理、名家名作研究、學術進展等。于1977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