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品種‘Hort16A’果實發(fā)育過程(花后2~140 d及采后7~16 d)中果肉顏色的變化進行了觀察,并對果實采后果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以及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生物合成和降解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花后2~140 d,中華獼猴桃品種‘Hort16A’的果肉為綠色;采后7~16 d,果肉顏色由綠變黃,果肉中葉綠素含量先升高后顯著降低,類胡蘿卜素含量無顯著變化;類胡蘿卜素/葉綠素比在采后16 d顯著升高。采后12 d果肉中葉綠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中CAO1、Glu TR1、LHCB1、LHCB2、CBR1和CLH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較采后7 d顯著升高,之后顯著降低;采后12~16 d果肉中葉綠素降解相關基因中PAO1、PAO2、PPH1、PPH_2、PPH3、SGR1和SGR2基因的相對表達量總體上顯著高于采后7 d,說明果肉中葉綠素含量降低是葉綠素的生物合成減少及其降解增加共同作用的結果。采后12~16 d果肉中類胡蘿卜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中Crt ISO1、ZISO1、LCYB2、CYP1和CHY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較采后7 d顯著升高,類胡蘿卜素降解相關基因中NCED1、NCED2、ZEP1和CCD2基因的相對表達量也顯著升高,說明類胡蘿卜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達到平衡,導致類胡蘿卜素含量無顯著變化。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中華獼猴桃品種‘Hort16A’果實采后果肉中葉綠素含量與PAO2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但與SGR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顯著負相關;類胡蘿卜素含量與LCYB2和CYP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在0.0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個別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生物合成和降解相關基因相對表達量間的相關性在0.05或0.01水平上顯著。研究結果顯示:中華獼猴桃品種‘Hort16A’果實采后果肉中葉綠素的生物合成減少及其降解增加是導致葉綠素含量降低和果肉變黃的主要原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征訂啟事、研究簡報等。于1992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guī)刊物。